一、里名沿革
在日治時代約相當於大溪厝庄大字,二戰後編為大溪里和溪厝里,民國42年合併為大溪里,里名係沿襲大溪厝庄而來。
二、里界概述及面積
本里位於嘉義市西郊,北以北港路與下埤里、竹村里為界,南以埤麻腳排水與頭港里為鄰,西鄰嘉義縣太保市的埤腳村,面積約3.0339平方公里,劃分為14鄰。
三、自然環境與交通概況:
本里幅員廣闊,開發甚早,康熙47年(1708)時漢人即在此修築「大溪厝陂」,後來形成聚落大溪厝和埤腳,餘為廣大田園和埤池,日治後本里變化不大,仍是屬農村聚落,居民雖然擁有大片土地,但是種稻的生活相當忙碌而辛苦,故當時有俗諺稱:「有女兒不要嫁到大溪厝庄,燒稻草,潑粗糠,每作半田園,作了不死也站黃。」(台語)即是形容本地婦女田事的勞碌,容易使人蒼黃,亦可見大溪厝庄的田園之多。
民國60年代臺灣農業衰落,68年政府開始輔導本地農民種植浮萍,成為嘉義市的浮萍專業區,且周圍田園水面上浮著綠色浮萍,間有水鳥飛掠,景觀甚美,浮萍在夏天長得快,約3-4天即可收成一次,但是怕下雨和颳颱風,冬天則要10天,收成後賣給台中一帶養雪螺的人作為飼料。
(一)大溪厝
位於本里中間,居民主要姓賴、黃和陳,由於是多個家族共同開墾,故原來叫「大家厝」,意為「大家共同居住的屋厝」,但是書寫時誤植為「大溪厝」而沿用至今。本地為雜姓大集村,明治29年時(1896)有人口200戶809人,為當時規模僅次於北社尾的大聚落。本庄由於規模頗大,形狀不規則,庄民為了辨識起見,又分別為每個角落命有土名如下:
1.大橋頭:指庄東北水圳上有一座橋附近。
2.庄頭:指聚落的東北角,此處有黃氏祖家和賴姓宗祠之一(傳說此宗祠係為大老婆派下)。
3.學仔內:指大溪路轉彎處附近,從前此地可能有私塾,故稱為「學仔內」,此處有賴姓宗祠之二(傳說此宗祠係為小老婆派下)。
4.過溝仔內:在學仔內的東南邊,從前到此要經過一水溝,故稱「過溝仔內」。
5.檳榔園:在過溝內西側,從前此地可能種有檳榔園,故名。
6.頭前厝:位於本庄前端,故稱之。
7.後壁厝:位於本庄後端,故稱之。
8.庄尾:指紫微宮所在地附近,因處於本庄的末尾,故稱之。
此外環繞在庄頭北邊的道路,居民稱為「頂溝」,南邊的道路則稱為「下溝」,由於大溪厝的田園廣大,居民也為田園命名,分別為頭前洋、後壁洋、洋底、水尾、菜寮等,此外北邊的埤池稱為「九分埤仔」。
(二)埤腳
位於本里東南側大埤池南邊,故稱為「埤腳」,是一小型聚落,居民主要姓賴,係由大溪厝遷來,另有蘇姓和許姓,本地居民從日治末期就開始種夜來香,現在則種菊花、雞冠花等,花卉種植是本地的特色。
四、宗教信仰:
轄內有大溪厝庄廟紫微宮,位於庄尾,主祀玄天上帝、福德正神,廟的創立年代不詳,據傳廟的緣起為本地有一條由東向西的水流,有堪輿師視察本庄,指示宜在水流出口處奉祀土地公,庄裡才會平安如意,居民乃相謀建廟祭拜土地公。明治39年(1906)地震時震毀,由黃溪泉、陳新居、陳榮教等發起募款400圓,明治42年改建完工,日治末時廢廟。民國41年重建為今日廟宇。本廟祭祀圈頗大,除了大溪厝外,還包括埤腳和下埤里的荖寮、北港路等部落。
里長
- 姓名:黃麗桑
- 服務處:嘉義市西區大溪路237號
- 電話:2376763
里幹事
- 姓名:洪志銘
- 服務處:竹園聯合里辦公處(嘉義市民族路933號附1/嘉雄陸橋下)
- 電話:2294057